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】【打印】【关闭窗口
金华老人收藏3000余枚票证 回忆父辈的“票证生活”-----2014.10.31世界勤俭日

2014/10/31 12:26:09

2014年10月31日 08:31:29 来源: 浙江在线-钱江晚报 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 (钱江晚报记者 傅颖杰/文 特约记者 葛跃进/摄 通讯员 杨德林)
 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 (钱江晚报记者 傅颖杰/文 特约记者 葛跃进/摄 通讯员 杨德林)谈起票证,年轻人也许觉得陌生,但对我们的父辈和爷爷辈来说,是如此熟悉。今天是世界勤俭日,金华雷锋馆馆长、77岁的曹荣安老人为了宣传勤俭节约的精神,首次将他收藏的3000余枚上世纪60~80年代的各类老票证展出。

  金华雷锋馆馆长曹荣安老人,首次展出他收藏的3000余枚票证

  去看看你爸妈的“票证生活”

  这些票证有些是曹荣安老人自己用过的,收集下来,有的是花钱买来的,也有一些是朋友送的,粮票、火柴票、猪肉票、酱油票、鸡蛋票、食盐票、肥皂票、豆腐票……你想到或想不到的,基本都有,很难得。

  他告诉钱江晚报记者,在他的记忆中,金华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有票证出现,基本上和全国同步。

  为什么用票?原因很简单,因为粮食不够吃,各类物资极度匮乏。

  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饭,国家不得不实行计划经济。

  “那时候,不管买什么东西,都要票,吃饭要粮票,穿衣要布票,连买一分钱一盒的火柴,都要火柴票,光有钱根本不行,买不到东西。”老人说。

  55岁的雷锋文化馆志愿者杨德林给钱江晚报记者讲了个真实的故事。

  上世纪70年代,他丈母娘从厂里领了一家五口一个月的粮票,结果走路回家时因为裤袋子破了个洞,掉了,丈母娘吓坏了,发动全家在路上疯狂寻找,最后还是没找到。

  这意味着他们一家五口得饿一个月的肚子,“丈母娘哭得眼睛都肿了,很多天消不下去。”

  那时,要买粮食,要有钱和票两样,票丢了,也不能问别人借,因为每户人家的票是定量的,不会多,“借给你了,人家自己就得饿肚子,票也买不到,根本不能买卖。”

  最后,还是丈母娘家的亲戚来救命,亲戚在乡下,家里有一些地瓜、玉米、芋头等杂粮存着,丈母娘一家因此熬过了这一关。

  曹荣安老人手头用过的,从开始的粮票、油票、布票、猪肉票到后来的肥皂票、火车票、汗衫背心票、自行车票等等,五花八门,基本上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  “1980年代之后才渐渐少去。”老人说,后来社会进步了发展了,生产的东西多了,才渐渐走出了计划经济的局限,大家可以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,吃穿住行都可以出钱买到了。

  “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,很多都没经历过这些,对此没有体会。”老人说,父母也可以带孩子来看看,了解过去的艰辛,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。

  此次展出时间是今天起的一个星期,地点在金华八一北街1098号金华雷锋文化馆,现场还有很多其他活动,大家可以现场参与。

●最常见的票证
纸质的粮票、食盐票、猪肉票、鸡蛋票、火柴票、肥皂票、酱油票、豆腐票……后期还有塑料材质的,以食堂饭票居多,可以重复使用。
 

●最小的票证
这里说的小是实际面积小,而非指代票面价值,曹荣安老人称呼这种票为“指甲票”,因为它就跟一块指甲片那么大。这么一张成品粮(指米之类可直接食用的粮食,稻谷不属于成品粮)票,面额壹市斤。
 

●工种补差票
当时为了照顾一些工作量比较大、体力消耗多的工种设计的,让你多买点粮食,能够吃饱有充沛的体力干活,实际上,在以前,这样的微小人性化设计也是蛮多的,所以当时人们的幸福感普遍都比较高。
 

●最珍贵的票证
浙江省华侨特种供应票,曹荣安收集的是样票,当时华侨不多,所以发行的量也不大,由浙江省粮食厅、浙江省商业厅发行,有效期至1962年6月30日。
 

●工分票
这几张工分票写有安阳县七一社的字眼,工分票上面值有拾分、伍分、叁分、贰分、壹分。
曹荣安老人说,以当时的农村生产队来算,一个成年健康男子算是一个正劳力,干一天活就是10分,给一张拾分票,而女人往往只有六七分,给一张伍分票,再给一张壹分或者贰分票。
 

●浙江省流动人口食油票
印有浙江省粮食局的红章,使用期限1989年4月~1990年3月底,时间距今不久,当时票证时代已经快结束了,这种票的出现说明当时出门打工的人开始多起来,是改革开放的最好见证。
 

●最早的票证
曹荣安收集的票证里,一张有效期1957年7月1日至1960年6月30日止的杂粮票(壹市斤)是最早的几张票证之一,由湖北省粮食局发行,湖北全省通用。
 
(钱江晚报)
原标题:金华雷锋馆馆长曹荣安老人,首次展出他收藏的3000余枚票证编辑:金华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