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栏目导航
 
您的位置:首页 > 绿色之友 > 十周年

金华日报 >> 八版2012.11.9共话那些追随雷锋的日子

抚顺“雷锋大哥”来金拜访雷锋文化馆
共话那些追随雷锋的日子
发布时间: 2012-11-09 00:17:24 星期五  责任编辑: 刘芳  作者: 许健楠 通讯员 杨德林
来源: 金华日报

 

 

    记者 许健楠 通讯员 杨德林

 

    “‘雷锋’来了,‘雷锋’来了!”每次,曹荣安去市区古子城古玩市场寻找与雷锋相关的东西,商贩们总会这样称呼他。

    在辽宁省抚顺市,也有一位被称为“雷锋大哥”的人,他就是58岁的褚士奇。褚士奇是抚顺市望花区建设雷锋城办公室主任、全国雷锋专题收藏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。30年前,褚士奇就开始收藏雷锋藏品,是全国最早收藏雷锋藏品的人之一。11月5日,学雷锋老人与“雷锋大哥”聚在了一起,后者专程从辽宁来金华,亲眼见识曹荣安的雷锋文化馆。

    “我们一直有联系,这是我第一次来金华参观雷锋文化馆,感觉很震撼。我也很想来看看他收藏的东西。”

    收藏雷锋藏品30年 藏品超万件

    在褚士奇的家,专门留出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用来收藏雷锋藏品。30年来,他收集的与雷锋有关的藏品至少有上万件。今年年初,央视、新华社等媒体采访他时,就问他的藏品有多少件,褚士奇称自己也不知道:“你们自己数吧。”记者们想,要是真数的话,恐怕一天一夜也数不完,最后大致估了个数:“至少上万件。”

    从2000年开始,曹荣安开始搜集雷锋藏品。至今,他已经有1.3万多件雷锋藏品。而褚士奇的雷锋收藏史,则比曹荣安早了10多年。

    1983年,褚士奇调到抚顺市望花区工作,那里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,有国内最大的雷锋纪念馆。借着地域优势,当地有学习宣传雷锋的浓厚氛围。

    褚士奇一开始只是有意无意地找一些雷锋的画像剪报,抄雷锋日记,进而去找有关雷锋的资料,主要有三种:照片、书籍、报纸。

    这一找不得了,他发现有关雷锋的各类资料真不少,光雷锋生前的照片,迄今为止他就找到了200多种,书籍就更加数不胜数了。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,“雷锋”竟然无处不在。茶杯上有学雷锋的字样,手表上也有雷锋像……林林总总凡是跟雷锋搭上边的东西,都被他留了下来。此后,他还四处寻找雷锋身边的人,听他们讲述雷锋的故事。 早在1983年,他便亲手设计雷锋纪念封和封戳;出差时,行李箱满满地装着雷锋资料,带着箱子到处宣传雷锋,他被舆论称为“中国的雷锋迷”。

    恰好,曹荣安也是一个铁杆“雷锋迷”,两个“雷锋迷”的结识,还是戴明章牵的线。戴明章是雷锋所在团最早也是第一个结识雷锋的人,他被称为雷锋的“领路人”。

    “戴明章也是抚顺人,几年前他找到我,兴奋地对我说,他刚去了金华,那边也有一位跟我一样收藏雷锋藏品的人。”一来二去,曹荣安与褚士奇就联系上了。

    “全国像我们这样的雷锋迷有80多位。我们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。”褚士奇说。

    从2004年起,褚士奇和藏友们一起举办了全国首届雷锋专题收藏联展,至今已举办5届。“老曹一直支持我们。我们这个群体里,他的年纪算大了,一开始我还担心他的身体是否吃得消,后来一看,他身体挺硬朗,就放心了。”

    为什么首发的会是《新民晚报》

    褚士奇说,他与曹荣安虽都是“雷锋迷”,不但搞收藏,还做研究。由于地域上的差异,一南一北,藏品上还是存在诸多不同。“各有优势吧。相互交流之后,藏品丰富了,信息互通了,尤其是对雷锋的了解更深了。”

    褚士奇的藏品中,最令他珍爱的当属一份1963年12月11日的《抚顺日报》。这份报纸的第3版以整版的篇幅介绍了雷锋及其事迹。他说,这是全国地方报纸中最早报道雷锋的,证明当时抚顺市已经开始大规模学习雷锋。

    曹荣安的一些藏品,让褚士奇很是眼红。他一边走一边感叹:“那些画像很少见,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雷锋宣传画。”一块有雷锋画像的景德镇瓷片,褚士奇看了又看:“这东西要是还有,别忘了给我留一块。”

    褚士奇还很佩服曹荣安对于雷锋的研究。多年前,他获得一张1963年3月4日的《沈阳晚报》,刊登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:“向雷锋同志学习。”

    1963年3月5日,《人民日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泽东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的题词手迹。从这一天起,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兴起。

    《沈阳晚报》比《人民日报》等中央媒体都早一天,褚士奇自然如获至宝。曹荣安却告诉他:“我有比你更早的报纸!”

    曹荣安拿出一张1963年3月1日的《新民晚报》,这份报纸赫然刊登了毛泽东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的题词手迹,比《中国青年》杂志刊发的时间还早了一天。“为什么不是北京的媒体,而是上海的报纸先登了呢?原先毛泽东是应《中国青年》杂志之约题词的,也应该是《中国青年》首发才对呀?”这让褚士奇百思不得其解。至今,这还是个谜。不过,曹荣安能有这么珍贵的藏品,让褚士奇钦佩不已。

    星星之火,燎原全国

    对于褚士奇来说,搜集多少藏品,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传承雷锋精神。“收藏的意义在于传承,把雷锋的东西留下来,让后人了解,我们当年学习雷锋是个什么状况。”

    “我和曹荣安以及其他全国各地的雷锋迷,就是一枚枚火种。我相信,星星之火,燎原全国。”褚士奇的想法是,在全国对雷锋的东西进行抢救性保存。传承雷锋精神,需要更多的人参与,让雷锋“无时不在,无处不在”。

    此前,褚士奇到过全国七八个雷锋纪念馆和教育基地,金华之行让他印象深刻,受益匪浅。“除了杭州雷锋纪念馆,在全国来说,金华这个规模已经算比较大的了。”他说,曹荣安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,不但有自己的特色,甚至可以说是轰轰烈烈,他的行动,还得到过金华市委书记的批示,此外,金华的“雷锋文化馆”是30多家单位和学校的教育基地。通过个人、政府及多方面的努力,有了自己的场地,办起了雷锋文化馆,使雷锋精神得以继承和传播。

    “宣传雷锋精神与宣传环保结合,这在全国的‘雷锋迷’当中,都是首创。”来之前,褚士奇还挺纳闷:为什么金华的雷锋文化馆人气会这么旺?如今,他说:“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图为曹荣安和褚士奇参观雷锋文化馆。

    许健楠 摄